导言:长平之战真的是白起个人的胜利吗?更准确地说,这场胜利实则体现了商鞅军事变法的深远影响。战争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将帅的指挥,更根本的是依赖强大的后勤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
战国时期,列国之间的战争规模愈发庞大,战斗持续的时间也不断拉长。春秋时代那种以车战一举定胜负的作战方式逐渐被多兵种协同作战取代,步兵和骑兵的战术变幻无穷。以秦赵长平之战为例,这场战事历经三年方才决出初步胜负,但战争并未因此结束。若将后来邯郸保卫战也计算在内,这场冲突实际上持续了五年之久。
在这场大战中,赵国凭借灵活轻骑兵建立起威慑力,而秦军则以数量庞大的步兵为主力。双方军力各有优势,秦国有着号称“战神”的白起及善于用人的秦昭襄王,而赵孝成王和统帅赵括也绝非无能之辈,赵括并非史书所称的空谈家。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失利,不仅仅是军事指挥上的失败,更是整体国力输给了秦国的体现。长平之战的本质是什么?它考验的是君主的统筹谋划能力,是将帅的战场指挥力,而更长期的战争,则归根结底是后勤保障和综合国力的竞争。
展开剩余87%赵国军队的崛起得益于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变法,这使赵国在战国中后期成为唯一能抗衡秦国的强国;而秦国则因商鞅变法日益强大,屡次击败山东六国,赢得“虎狼之师”的美誉。
长平之战进入后期,赵军因粮草短缺,兵员和后勤供给陷入困境,被迫在临战时更换将领。相比之下,秦军始终保持充足的粮草供应,数十万大军远征异域,后勤保障源源不断。可以说,没有强大的国家实力做后盾,秦军难以完成长平之战的壮举。
因此,与其说这场战役是秦昭襄王与白起的胜利,不如说是商鞅变法最终的胜利;而赵孝成王和赵括的实力,更像是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在忽视经济基础后付出的代价。长平之战其实是商鞅变法,尤其是军事变法成效的集中体现。下面,我们来细致分析商鞅的军事思想。
商鞅的农战思想(以政治促军事胜利)
商鞅初入秦国时,便劝说秦王采用霸道治国方针,将“治富强王”作为基本施政理念。他主张,秦国若要在战国争霸中胜出,必须通过战争解决问题,而赢得战争的关键在于国家的富强,所谓“农战”政策则是国家强盛的根基。
农业是强兵的根本和后勤保障。
在《大秦帝国》剧中,商鞅汲取了秦献公晚年因粮草短缺而败于魏国石门之战的惨痛教训,深刻认识到战国时期战争不仅是军队间的较量,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唯有达到“兵出,粮给而财有余”的状态,国家才能适应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针对秦国地域辽阔但人口稀少的实际情况,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积极引导民众战时为兵、闲时务农,既保证战斗力又确保生产力。同时,农业基础是土地开垦,战国时期土地所有权逐渐从国有向私有转变。为激励秦人积极开垦土地,商鞅出台了20多项政策,包括整治吏治,提高官员办事效率;提出“百县之治一形”、“无宿治”原则,实现政令统一下发,杜绝官员徇私舞弊,减少官员主观臆断的空间。
为防止官员盘剥百姓粮食,商鞅统一全国赋税制度,依据粮食产量确定田赋,并严禁官吏充当罪犯保护伞,最大限度减少行政阻碍,提高农民积极性。
此外,他削弱贵族和士大夫阶层的政治经济特权,推行“食口之数,赋而重使之”、“均出余子之使令,以世使之”等措施,从消费终端削减不必要的社会娱乐,释放出大量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
同时,商鞅重视社会风气建设,倡导士大夫阶层以身作则,强调“农战立功”,反对无谓追求官爵,促使百姓心归农业,极大提升了下层民众对农业生产的认同感。
再者,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认为虽然“商贫”会使国家受损,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才是国之根基。鉴于秦国农业水平有限,抑制商业是合理选择。
通过调整税制,商鞅以宏观调控手段限制商业预期收益,引导商人转向农业生产。抑商并非灭商,而是基于秦国战时需求的权宜之计,商、官、农三者并列,商人地位仍被重视,只是暂时优先发展农业。
同时,商鞅采取行政和法律措施,强制少数不愿务农的民众参与农业生产,确保政策执行。
战国时期,战争是强国的必由之路
商鞅不仅是法家学者,更是兵家高手。他的改革不仅涉及政治经济体制,更深刻影响军事。变法前,秦军多败少胜;变法后,秦军战绩大幅提升。史书记载齐技击不敌魏武卒,魏武卒又不敌秦锐士,彰显商鞅对秦军的深远影响。
商鞅认为,农业是富国之基,战争才是强国之道。战争既是对外扩张的工具,也是维护国内统治稳定的手段。他强调谋略首重,次及军阵和战法,注重谨慎对敌,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
他深知即便军队强大,没有相应的后勤保障也难以取胜。回顾长平之战,其实结局早有预兆。到战争最后阶段,双方拼的就是后勤供应。秦国兵员持续增援,后勤充裕,而赵国过度依赖自给自足,结果因粮尽陷入困境,导致惨败。
商鞅的治军思想(一、赏罚分明)
长平之战期间,秦军虽长时间征战,仍保持高昂斗志,这不仅得益于秦国尚武文化,更源于赏罚分明的军法。商鞅通过法令明确秦军职责,利用秦人好战精神,大力推行军功授爵,极大提升军队士气和战斗力。
严厉的战场刑罚
为克服士兵畏战心理,商鞅采取重赏重罚相结合的策略,使士兵勇于献身,服从命令,形成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
他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军事法令,强调先刑后赏。军队中通过金、鼓、旗、铃等信号工具传达指挥意图,违令者处死,确保军纪严明。
长平之战中,白起后期领军,为防秘密泄露,秦王命令“泄露武安君军机者斩”,体现了商鞅对军纪的高度重视。此外,军纪严明虽重要,更需士兵必死决心和高昂士气,这就是激励机制的作用。
商鞅实行“什五连坐制”,将士兵组成紧密团体,一人阵亡,同伍者必须杀敌等量首级以赎罪,否则全连受罚,有效避免个人冒险行为,提升战术整体性。
对于将领叛变,规定严厉处罚,连累家族,确保军中忠诚。秦军军事刑罚以死刑为主,使军队自觉维护军纪,战斗力远胜六国军队。
利用军功授爵提升士气
白起一生战绩赫赫,斩敌无数。长平之战中,他对四十万赵国俘虏采取坑杀,除了军事和粮草考虑,更是基于商鞅设立的军功授爵制度。
商鞅变法时,规定军功者可晋爵,连宗室贵族无军功不得爵位。不同爵位对应不同政治和经济待遇,比如低级士兵只能吃糙米果腹,高级士兵享受丰富饮食。对体力消耗极大的士兵而言,这是巨大诱惑。
晋升爵位还附带豁免权,奴隶可借此摆脱奴役身份,进入平民阶层,诱惑巨大。晋升标准以斩获敌军首级数量为依据,激励士兵积极拼杀。
因此,长平之战中,秦军士兵在军功授爵激励下竞相斩首,四十万赵俘的命运便难以避免。
君主制军事思想(君主为军队最高统帅)
白起在长平之战中担任主帅,因战功封武安君,后因违抗秦昭襄王命令被赐死。史书记载,白起因拒绝攻邯郸、担心兵败辱国而惹怒秦王,遭致此结局。
这体现了商鞅军事思想中“权制独断于君”的原则。白起违背君意,拒绝服从命令,并在战后擅自坑杀大批俘虏,断绝政治和谈可能,最终命运已定。
白起虽权势显赫,但敢违君命,在秦国绝对君权体系下无法容忍。商鞅如何实现“权制独断于君”?
秦国实行文武分制,削弱武官权力
商鞅深知文武合一体制不适应秦国战争需求,推行文武分制。表面是职官专业化,实则将权力集中于君王,实行分而治之。
军事官制改革强调基层军官选拔,并以法令限制高层将领权力。秦无类似中原六国的大将军职位,和平时国尉掌管征发训练后勤,无领兵权。战时主帅由君王临时任命,调兵需持半虎符,紧急调动也受严格限制。如此严密调控削弱将领军权,确保君主掌控全军
发布于:天津市东南配资-配资交易平台-证券配资炒股-配资开户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